玲音:穿越时空的网络预言
玲音:穿越时空的网络预言
前言
起初,我原本打算为《为美好的世界献上祝福》写一篇评论。然而,玲音的表情(见下文)突然划过我的脑海,促使我开始写下这篇文章。作为一个普通观众,我并非专业评论家或学者,只是希望能用朴素的语言分享我对这部作品的理解。若您希望获得更专业、详细的解析,推荐观看这个视频。
玲音的主题曲广为人知,但动画本身却相对小众。其主题曲《Duvet》的副歌常被用作视频背景音乐,那轻快的吉他余音仿佛能将所有离奇诡谲的想法凝聚其中。这种音乐风格让人想起《物语系列》的《白金disco》、《恋爱循环》,以及AZ的经典神曲。不同于这些广为人知的作品,玲音的观众群更为狭小。
我最初对这部作品产生兴趣,是在无意中发现了它作为90年代”实验动画”的reputation。这里引用这篇文章对实验性动画的定义:
- 抽象(Abstraction)
- 特有不连贯性(Specific Non-Continuity)
- 阐释性形式(Interpretive Form)
- 媒材上的演化(Evolution of Materiality)
- 多重风格(Multiple Styles)
- 艺术家在场(Presence of the Artist)
- 音乐性的巧思(Dynamics of Musicality)
对于实验性动画的具体内涵,本文不拟深入探讨。但在实际观看后,我个人认为玲音确实当之无愧地属于实验性动画。以“特有不连贯性”为例,玲音的叙事结构非常奇怪。它在前九集中主要是在铺垫世界观,后四集才集中解决核心矛盾。
这也直接导致了刚开始,我与朋友商定花一个月时间看完。然而,由于剧情晦涩难解,我在看完第三集最后一幕后无奈将其搁置半个月,直到看到一半左右才陆续完成观看。
迷雾中的预言
如果你和我一样,在观看前几集后会感到一头雾水,并不断尝试”理解制作者意图”,那么从传统商业动画的角度看,这部作品或许会被认为”不合格”。然而,作为一部实验性动画,它呈现出的艺术性和对1998年人们对未来的想象,在当时那个时代确实富有前瞻性。
玲音在网络时代主题上提出了诸多富有洞见的猜想,这些预言性的构想令人叹为观止。这里我稍微列举一些可能已经被说烂的东西。
- 信息茧房与意识控制
- 如同片中的“预言”,让人能够被其控制心智。信息茧房也是需要防范的另一种“预言”,当习惯使用算法推荐来获取信息后,也就意味着你的认知也会被算法控制。
- 身份的流动性与多重性
- 就像“knight”成员,表面上是一个公司老板,实际上在网络是一个黑客组织的一员。在连线网络中,很少人会在意你现实中的身份,人们可以在不同平台展现截然不同的自我形象。
- 人肉开盒,信息泄露
- 当今互联网,信息泄露的情况屡见不鲜了,譬如前段时间315曝光的这起事件。
- 随着网络发展壮大的宗教(饭圈)
- 打榜应援的仪式化行为、基于氪金等级的阶层体系、资本对粉丝心理的精准操控,构成新型数字宗教。
故事内核
以下是我对玲音剧情的个人理解:
故事围绕一个名为玲音的程序展开。这个程序存在于连线世界中,它是用来打破虚拟与现实世界的墙壁而存在的,其肉体基于橘研究所的最新研究成果。剧情深入探讨了网络、意识、现实与虚拟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。
核心故事主要涉及英利政美的野心:他试图通过掌控玲音来主宰整个网络世界。通过对玲音的洗脑,他希望她抛弃肉体,成为纯粹的数字存在。然而,玲音没有让他得逞,在与这位连线世界的“神”争辩过后,使他产生了“我是谁”这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后,通过物理手段将其消灭。
不论如何。最终,玲音选择以观察者的姿态,重置了世界,保持了万物如常的状态。与原本的世界不同的是,在这个新世界里,没有人会记得玲音这个人,就如同她从未存在过一样。
后记
初次撰写长评难免忐忑,时隔数月,再度打开玲音后当初的困惑已然解开。不得不说,玲音这部作品虽然在演出方面做的很棒,但它讲故事的能力还有提升空间。譬如在讲解英利政美是如何放弃身体进入连线世界的,它讲的太繁多了。总之,时隔27年再度回望这部作品,确实是一个不错的动画。